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如何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文化产业研究实践相结合?精彩抢先看!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10月30日上午,在范周教授的带领下,言之有范编辑部全体成员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观看了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全体师生结合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所感积极发言,交流学习。现场讨论热烈,精彩纷呈。现将现场发言精华部分整理汇编成文,以飨读者。未来一周,言之有范将集中推送编辑部关于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文章,敬请关注!同时,我们真诚期待各位读者朋友们与我们在评论区共同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



发言交流环节分为上下两场,由范周教授随进行发言点评并作总结发言。上半场发言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杨矞、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周慕超、2019级博士研究生侯雪彤、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舒啸、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硕祎、林一民以及2019级硕士研究生赵航7人组成。


下半场发言人主要包括2019级硕士研究生及2020级硕士研究生部分代表。分别是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姝婧、常天恺、路俊迪、李渊、万晨阳、巩仪、隋缘;以及2020级硕士研究生侯晓、赵凯强、卢立志、吕璐芳。以下为发言内容(按发言顺序整理):


周慕超

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

”十四五“时期我国迎来脱贫攻坚决定性成就,脱贫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防止返贫?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下一步脱贫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夯实巩固农业基础的同时,如何将区域内人文资源与自然禀赋进行深度挖掘与转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赋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通文旅产业链条,将新兴业态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真正让农民拥有的绿水青山变成财富,让农民熟悉的乡土气息实现传播,这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杨矞

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同时,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具有市场属性,应遵循市场规律,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出发,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


因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产业与事业、守正与创新、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前提,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侯雪彤

2019级博士研究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扩大内需、激活消费离不开对新兴消费群体的精准判断。中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的中长期发展中有三大人群不容忽视。第一,积极老龄化引导下的银发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第二,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体的新中产阶层引领高端化、精细化的消费变革。第三,全面深化城镇化催生的新市民群体带来大众化、分众化的消费需求。除了消费人群的圈层更新,科技和创新创意成为满足上述新人群催生的新需求的重要抓手。


范周教授短评   

做文化更重要的应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谈文化不能仅停留在舞台上、手机上、屏幕中,文化更要渗透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王舒啸

 2020级博士研究

充足的金融资源和畅通的融资渠道能够为文化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然而当下许多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等困境。信息不对称,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文化金融市场的发展。五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在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推进“文化+金融”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构建无形资产的合理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林一民

2018级文化产业硕士研究生

公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创新必须走深入融合之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不断提高对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投入,着力攻关一批文化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完善,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新业态新领域新技术的保护机制和规则,更好地以技术支撑水平的提升推动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王硕祎

2018级文化市场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曾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凸显,而科技与创新则成为了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大力发挥科技与创新的驱动作用,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持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赵航

2019级文化市场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文化引领夜间经济是一个重要突破口。首先,以文化为核心激活夜间经济有利于壮大国内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文化+”是放大夜间经济效应、拉动社会投资的必由之路,未来尚需构建夜间经济的文化品牌。其次,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夜间经济不仅要满足乡居民吃喝玩乐的基本需求,更要以文化引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最后有助于坚定创新,坚持科技赋能。技术的加持为众多夜间经济场景带来新活力与新动能,科文融合大背景下,文化产业更要重视运用科技手段带动产业革新。


李姝婧

2019级文化产业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在2035远景目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线,为未来15年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东高西低、城乡之间差距仍较明显;文化产业距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尚有一定距离;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影响力仍需加强。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以及前沿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将成为未来的重点,也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常天恺

2019级文化产业硕士研究生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现状和疫情给全球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提供了政策逻辑。随着我国经济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西太平洋地区原有的“雁行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在全球经济循环中实现从“出口导向”到“国内大循环”转变,新格局和强融合成为发展新趋势。伴随“三驾马车”的要素升级,消费成为扩大内需、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循环论”的提出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得以确认,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关键政策指引。


路俊迪

2019级文策方向硕士研究

围绕“聚民心“的使命任务,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一是关注群众文化需求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如2019年出台了两个有关”农家书屋“建设的文件,但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着“部分乡村没有书屋”“有书屋不去借阅、不准借阅”的问题,一些公共服务成了干部的“面子工程”;二是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强调单方供给,而要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从“从无到有”变成“从有到优”,从“满足温饱“过渡到”获得归属感、幸福感“;三是培育人才要分级走,提高既有人才与时俱进、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强培育中人才的行业适配性与复合创新性,加强对潜力人才的引导与支持。


此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走出去”应该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要做到“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以多样化的内容与手段,实现本土化的传播与认同。


范周教授短评   

当前国际社会对我国国情的了解还存在偏颇与误解,而消失误解和客观评价的关键在于传播。我们要注意改变传播理念,提升传播效率,通过传播实现与各国民众的民心相通。


李渊

2019级文化市场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许多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提升城市内在品质,重点发展适应未来新变化的产业形态,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同时更要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补齐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支撑乡村百姓就近享受。


巩仪

2019级文化产业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要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同时将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我国2035年发展远景中,要避免资本积累后出现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和中等收入陷阱,就要以创新促内需,以文化助发展。聚焦文化领域,科技创新赋能新业态,文化产业当仁不让。在坚持双效统一的基础上,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建立文化发展大局观,更多地关注新兴文化与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新机遇,让科技创新助力文化强国,成为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抓手。


 万晨阳 

2019级文化市场硕士研究生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又面临着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加快形成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我国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我国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可能仅靠自身供应来满足,在数字文化消费蓬勃发展的时代,内部循环的发展和升级更需要外部的激励与参与。面向十四五,在“双循环”背景下,要深挖国内发展要素、打通国内文化市场消费潜力,坚持四个自信,以更高水平的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市场。


 隋缘 

2019级文化产业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截止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其中10-29岁的网民占比34.7%,Z世代群体(出生于1995年以后)不仅是互联网的原生住民,也即将是未来数字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全球数字文化产品大繁荣的背后也有黑暗和光明的并存。未来的文化产品创作必然是需要关注到新群体的特征和动向,但真正可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应当拥有“正”的价值观。无论是动画、漫画、游戏、影视的创作都应当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国得以强大的精神血脉,数字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一代拥有文化自信,未来的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的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侯晓

2020级文化项目策划与创意设计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对此我从空间、管理、技术和战略4个维度对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出自己的见解。


空间维度上,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城市圈文化服务系统;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本地休闲、近程旅游,以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拓展总分馆服务的空间,建设15分钟文化圈;将文化空间规划提上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文化服务;


管理维度上,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社会化运营不是降低成本的机制,而是激发活力的机制,社会化文化服务组织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加强对社会化运营的管理;


技术维度上,提高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与科技相融合,与文化消费相促进;


战略维度上,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项目,扩大传播力;打造文化新地标,营造在地文化的场所精神,使其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赵凯强

2020级文化项目策划与创意设计硕士研究生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快节奏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也让人们对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进行了一次长期的集体反思。“人的命是最大的人权,人的身心健康是一切物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加的新环境、新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思考文化体育的深融合、强链接、共发展对于提升人们身心健康、刺激文体经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2035年的目标提到: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因此,回顾文化体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当下文体深度融合的困境,探索未来文化体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卢立志

2020级文化项目策划与创意设计硕士研究生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新的发展格局。在学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我们可以关注到国家将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升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层面。这需要社会生产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从供给侧考虑,要打造更加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整合高效率的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各生产部门的联动效应,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补给,打通内容创意、衍生开发、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在双循环和新格局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应该遵循“文化优先、科技助力、产业赋能、业态融合”的新路径。如何激发文化生产的内生动力,突出文化产业的社会化生产、集体化创意,也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吕璐芳

2020级文化项目策划与创意设计硕士研究生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这个目标,文化是重要因素。建设新型城镇化要坚持“文化立镇”,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丢掉文化扶贫,因此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效能。同时,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科技赋能文化消费,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促进居民有效消费,充分尊重居民文化消费选择权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内需的内在要求。





在仔细听取大家的发言后,范周教授作最后总结发言,并对今后我们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是我们党在建党一百年之际,谋划下一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节点。回眸过去的一百年,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下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的关键之年,中共中央把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延伸到了2035年,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对标世界发达国家寻找差距。在历史的节点上,要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结合世界格局的动荡变化、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大背景,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地区发展动态,行业发展动态。

 

第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强调文化建设中,谈到了市场体系完备和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系统化两个重要方面。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硕博研究生,要抓住时代发展脉搏,关心时政,不断学习,文化产业学科绝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要结合当下发展的实际问题,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第三,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有清晰的认知。十四五时期不再强调高速发展,而是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格局与强融合下的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首先,我们要清楚新格局、新基建、新消费、新人群等概念。其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必然趋势,强融合是指文化发展要和社会治理、社区营造、乡村再造、新农村建设、边疆民族团结、文化全球化传播等融合发展。


最后,针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要站在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去研究。不要局限在文化领域讲文化,文化领域的研究必须和经济、政治、国际外交、民生福祉、全民教育、人才培养等相结合。同时还要警惕表面融合和假融合,以及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到各领域文化附加值增长的融合点,实现真正的文化大融合。


更多精彩内容,未来一周继续为您放送。


图文 | 言之有范责编 | 卢立志、赵航、李姝婧美编 | 李承鸿


往期 · 推荐

九大金句解读双循环格局下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百人小论坛,百万大传播!“双循环格局:科技赋能消费新业态”学术论坛暨言之有范六周年活动成功举办!

双循环格局  |  消费中的文化力量

言之有范最新研究成果发布,看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文末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